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2021-03-26 09:30
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熱點背景】
記者近日在西部一些脫貧縣走訪了解到,一些農村地區(qū)的垃圾處理設施雖然修建完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運營維護資金,有的成了擺設,生活垃圾仍被隨意丟棄或焚燒。
某縣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中心主任告訴記者,2017年全縣投入4400多萬元建了27座垃圾處理中心,目前只有11座正常運行,日常運營維護資金跟不上,導致工程設施不能得到長效運行。記者看到,一些村級垃圾處理中心早已閑置,大門緊鎖,往來村民望著鐵門里略有銹跡的設備,竟不知是垃圾焚燒爐,不遠處的村道旁,簡易的垃圾池濃煙滾滾。
【試題模擬】
在西部一些脫貧縣走訪了解到,一些農村地區(qū)生活垃圾仍被隨意丟棄或焚燒。“能燒的垃圾在家里就燒掉了”“有的素質高的,把垃圾扔到山洞里不影響村容村貌。”談及村民垃圾處理方式,一些村干部如是說。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泛修建垃圾處理設施,提高了農村居民對環(huán)境衛(wèi)生的重視程度,卻沒有給予農村居民處理垃圾的有效落點。對此,你怎么看?
【觀點聚焦】
一燒了之,眼不見為凈,顯然不是鄉(xiāng)村垃圾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一建了之,以現(xiàn)實困難、客觀因素為借口,對群眾關心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束手無策,也是一種懶政。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強化督導檢查,創(chuàng)新考評方式。不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還是保潔人員工資報酬等,都需要“真金白銀”投入,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要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衛(wèi)生環(huán)境整治投入方式,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破解資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
【措施】
1、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推行垃圾“二次四分”方法,即:農戶源頭將垃圾分為易腐爛垃圾和不易腐爛垃圾,并定點投放有毒有害垃圾;村保潔員對不易腐爛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分為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易腐爛垃圾處理后就近生態(tài)處理后還田;可回收垃圾納入資源回收再利用處理系統(tǒng);其它垃圾納入“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理系統(tǒng),由縣級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毒有害垃圾按相關規(guī)定統(tǒng)一收運處理。
2、推廣使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設施設備。(1)將收集到的村民家中的剩菜剩飯?zhí)幚碜兂煽梢赃田使用的有機肥;(2)對生活污水進行無毒無害處理。
3、減少或禁止使用塑料袋和食品塑料包裝。農村的垃圾最關鍵就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也就是所謂的“白色污染”。一些農村地方,塑料袋等不易腐爛的垃圾遍地開花,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一旦進入雨季,坑塘、水庫、河道遍布塑料袋等垃圾。國家有關部門有必要強制推行食品包裝該用紙包裝或可降解材質包裝,同時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生產和使用。
4、范一些地區(qū)垃圾填埋方式。隨著農村環(huán)境綜治整治工作的推進,一些地方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而采取了就地填埋的方式,這種沒有經過無毒無害處理的垃圾填埋造成二次污染,這種危害不可逆性,而且危害更深更持久。
5、加大資金投入,解決垃圾處理費用不足的問題。采取財政資金投入為主、農戶繳納垃圾處理費為輔的方式,解決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設備購買和提高保潔人員工資等資金不足的問題。
6、加強宣傳教育,逐漸提高村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自覺接受、支持、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同時,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設施設備、保潔隊伍建設,推廣垃圾科學分類處理,健全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確保農村生活垃圾常態(tài)化治理,不斷提升村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